您当前的位置:思尔学习网>教育要闻>正文

于融合里静水深流,在创新中步步深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时间:2021-07-05 16:31:37  阅读:310372+

   ——专访剑桥大学国际考评部东亚区总监赵静

课程是教学的中心,也是学校的灵魂,围绕着课程,有教学的理念、教师的成长、评价的体系、学生的发展。在广州举行的第二届国际化学校课程发展大会上,剑桥大学国际考评部东亚区总监赵静接受了北外国际的专访,讲述了剑桥国际如何在在课程发展上做到融合与创新。

赵静神情内敛又略带兴奋地分享自己的参会感受:“这是非常好的学习机会,每次这样的活动,你都能听到不同的机构、不同代表的发言。”让专业观念能够互通有无,使专业人士得以链接交流,这是赵静本次参会的总结。

访谈中,她语言平实,并未有过多藻饰,却让人清晰了解到,剑桥国际落地中国这20年的卓然成长、蔚然成林,也时刻感受到,她身为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与沉思。

一、历史发展:世纪传承,二十风华

早在1900年作为英国历史最悠久的考试局UCLES(University of Cambridge Local Examination Syndicate)就落地中国,为在华的英国人子女提供课程与考试。与此一脉相承的,2001年作为UCLES一个分支的剑桥大学国际考评部(以下简称“剑桥国际”)进入中国,也是以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作为起点,同步进入中国的,还有剑桥国际IGCSE和A-Level课程体系、考评模式。

20年间,剑桥国际的授权学校经历了三个阶段:从纯国际学校到公立学校国际部,再扩大到民办双语学校。赵静表示,如今剑桥国际在民办双语学校发展迅速,于三类学校中占比最多,为70%左右。

在中国本土化的这20年里,剑桥国际也走过了从被动到主动的发展过程。她谈到:“以前是被动发展,剑桥国际中国区只有一两个员工,如果哪个学校感兴趣,找到我们后,员工会去学校交流讲解。那今天,我们有一个十多人的团队,负责组织很多学校的支持活动,主动关注学校的需求和发展,不再是以过往消极被动的方式发展了。”

▲剑桥国际相辅相成的教育体系

剑桥国际强调课程、教学、评估的三位一体,这种一致性被称为“三轮驱动”,是其最显著的特色。不单单是提供一个学科或一个课程大纲,教学支持被剑桥国际视为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部分,测评又是其最核心的专长,因此,测评如何跟课程大纲保持一致,也就是说,教什么与考什么要有高度的一致性。在赵静看来,课程并不仅仅是落在纸面上的大纲,她引用现代课程论的奠基人泰勒的话,课程是学生在学校全部经验的总和。

秉持对每个学校一视同仁的态度,在剑桥国际看来,对学校的支持,最核心的其实是教师的支持,因为教师决定了学校的教育质量。剑桥国际不断尝试,以教师需求为基础,为他们提供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支持。

赵静举例描述,比如一位老师经验丰富,但是对剑桥国际和课程不了解,那这位老师要加入学科入门培训;而一位老师学了两年,那剑桥国际还会提供专门的高阶培训,即延展课程的培训。

除了学科本身的培训,剑桥国际把教学法培训看得非常重要,总部的教学部门陆续开发出促进学习的评估(assessment for learning)、积极学习(active learning)、元认知(metacognition)等一系列的课程。

单单一系列培训是不足以满足需求的,因为教师在学完后要用于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与反思中不断提高。为此,剑桥国际又启动了剑桥教师职业发展项目PDQ(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qualification),提供了教与学、教育领导力、双语教学、教育技术应用四个方向,任何一所采用剑桥国际课程的中心学校,都可以申请成为PDQ中心。

赵静说:“我们帮学校培训教研带头人,希望学校成为一个校本研修基地,在校老师都可以参加PDQ项目的学习,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与提高,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最后能获得剑桥国际教师专业证书。”

可以说,针对处于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老师,剑桥国际都赋予了他们相应专业提升的机会。在赵静看来,这可能是剑桥国际近几年来投入较大,也确实颇有成效的活动,参加的学校都给了非常正面的反馈。

▲2021年剑桥国际东亚区学校大会升学指导专场赵博士介绍三个社区委员会

值得关注的是,剑桥国际在东亚区,特别是在中国,建立了一个剑桥学校社区。社区共有三个社区委员会,包括学校管理社区委员会、教师发展委员会、升学指导委员会,由各个活跃学校的校长、中心主任以及升学指导组成,他们担任志愿者,会组织各种各样的同行互助活动。

在剑桥国际看来,教也是最好的学。因此,社区同步开放给所有老师申请,当他们想分享经验时,便可提交选题,社区会提供平台支持教师们完成分享。这样,剑桥国际不仅有针对性地提供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与项目,又营造了一个让同行相互支持的生态系统,使社区的建设有了可持续性。

赵静表示,我希望任何一个使用剑桥国际课程的项目和学校都会感受到: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很多人在支持你,我们在一起共同努力。

二、人才培养:是园丁,而不是木匠

在大会圆桌论坛环节,赵静分享了一本书《园丁与木匠》,她提到园丁和木匠这两个隐喻:园丁的职责是创造环境,根据不同植物的习性来培养;木匠就是按照标准来加工,一张桌子有四条腿,其中一条腿短了,那这个桌子就不合格。

发言尾声,她总结到:多元化的人才观要求我们像园丁,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一个个标准化的桌子。

剑桥国际以学科严谨性,及测评准确性、科学性著称,其资质证书也被业界称为“黄金标准”。之所以成为“黄金标准”,恰恰源于剑桥国际,特别是测评部门有一群有教育信念、注重教育标准的专业人士。

▲剑桥学子特质

剑桥国际提出,其培养的学生须具备五大特质,包括有自信、负责任、善反思、重创新、乐参与等内容。这五大特质都融入到剑桥国际课程各科的教学当中,这些不仅仅与学习有关,跟学生人格塑造、素质养成同样密不可分。

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终身学习的热情,剑桥国际的策略也贴合当下的教育形势与理念。“目前看,如果一个人毕业后就不用学习了,已经不再可能。世界瞬息万变,只有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才能更好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赵静讲到。然而不光是学生,在她看来,教师也应该成为一个有好奇心的、终身学习的人,才能更好去培养学生。

▲剑桥全球视野课程

最近被讨论较多的,是剑桥国际的全球视野(global perspective)课程,这门以能力锻造为导向的课程,其实也是把德育涵盖在里面。在课程中,学生要了解自己的本土视角(local perspective),要了解自己的国家视角(national perspective),在此基础上,才能了解国家之外的全球视角(global perspective)。如赵静所言,通过多维角度的了解,才能加深国际理解、增强国际沟通,才能从不同视野出发,看到一个问题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在剑桥国际看来,让学生获得全球视野,需要一步一个台阶不断提升。首先,学生要掌握材料,建立一定的阅读量,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经反复打磨,学生锻炼了分析、比较、判断等高阶思维,最后还会涉及批判性思考。通过教学大纲,经过教师支持,剑桥国际希望帮助学生逐步获得这些能力。

剑桥国际持续重视学生学术能力的养成,最近刚刚推出的IPQ(international project qualification)项目就是很好的证明,这是跟A-Level并行的资质证书。该课程要求学生专注于研究,学校不一定需要授课,但学生们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研究的全部流程,包括选题开题、收集资料、写研究报告等内容,考评合格的学生会获得该资质证书。

IPQ可以视为一个证据,向高校证明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并准备好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赵静提到:“IPQ通过完成一个研究报告帮助学生了解研究过程,培养初步的研究能力。我觉得,凡是走过整个过程的学生都会非常受益,也将帮助他们与大学阶段顺利衔接,更好完成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据了解,该资质证书去年6月首次开考,目前已有学校陆续开始采用课程。

在高等院校选择上,剑桥国际鼓励学校帮助孩子发掘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最适合的,而不是只看排名。赵静认为,学校应给到家长更为全面的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做判断。如她所言:“有时候焦虑或者内卷,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家长掌握的信息不够,因此学校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很重要。”另一方面,赵静也建议家长着眼孩子的长远发展,不能只看短期。

她总结说:教育是一个长久的事情,很多时候我们却只看眼前。我们应从孩子的身心健康、兴趣能力出发——做喜欢的、擅长的事,对社会有所贡献,孩子们如此才能建立正循环。

三、融合创新:完整与平衡,统一与个性

▲剑桥国际课程

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剑桥国际有着一系列完整、平衡的课程,并配备了相应的教学资源去支持课程的实施。在课程融合上,赵静提到,我们可能是全球使用最广的国际课程了:一百六十多个国家、一万多所学校,每个学校的教育背景、学生情况、师资状况都不一样。

那如何与之良好匹配、适应,是剑桥国际课程时刻专注的话题。

譬如,A-Level是英国的国民课程,但是剑桥国际的A-Level更多考虑的是国际学生的需要。因此,跟英国本地OCR考试局大纲不同,剑桥国际会考虑到学生的母语并非英语,以及每个国家、地区的情境不一样。因此,其课程更强调适应不同文化的学生,帮助老师结合当地的情境来教学。

课程融合意味着更好跟各国实际相结合。具体到中国本土的融合,越来越多的剑桥国际项目学校除了提供数理化科目,也开始提供中文课程和艺术课程。

剑桥国际课程的科目繁多,IGCSE课程有七十多门,A-Level课程有五十多门,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定位、使命,以及学生和教师的情况,进行充分地选择。

以中文课程的设置为例,在IGCSE阶段,剑桥国际提供了三个不同程度的中文课程大纲以供选择:针对中国学生,有作为母语的中文课;对于中文说得不错、在中国的外国学生,可以学习“作为第二语言的中文”;对于刚到中国的国际学生,还可以选择“作为外语的中文”。

剑桥国际的课程大纲每六年至少更新一次,也就意味着,现有的IGSCE,A level和O level总共两百多门课每年都有几十门在更新。在更新的过程中,剑桥国际会听取学校意见,召开学科老师的线下座谈会、线上讨论会,将观点总结提炼后,加入到课改中去。赵静表示:“课程融合上,我们其实还可以做得更多。”

剑桥国际赋予学校多样、灵活的课程选择,学校有了很大的空间去融合,作为学校,则要立足于本校实践,保持开放心态,如赵静所言:“我经常在想什么是融合,你把沙子和水放在一起,它能融合吗?不行!但是你把糖和水放在一起,就能融合,它需要一定的条件。”

在剑桥国际看来,没有哪个学校是做得最好的,因为同样的教学实践照搬到另一所学校,可能就不适合了。让每一所学校能做自己的融合,帮每一所学校去做校本研修,剑桥国际提供支持,让学校有能力建设、有能力发展,而并非只是拿来主义。

可以说,剑桥国际的标准既是统一的,亦是个性化的。

剑桥国际有一套成熟完备的测评规则,以持续保证考评标准的公平与严谨。但是,在疫情环境影响下,既定的标准已然受到挑战,不选择创新便无法应对当下的不确定性。就如去年的A-level考试被取消,学校需要收集学生的学习证据,按照考试局提供的指引,由教师给学生评判等级,这在考试局160年多年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延续去年的决定,今年6月份,A-level在英国的考试取消。而顶住重重压力,剑桥国际坚持在可以安全考试的地方继续考试,因为学生需要资质证书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而考试仍然是目前最公平的方式。中国受疫情影响较小,将会按原计划进行考试,放眼整个东亚区,除了蒙古国都会正常进行考试。在所有A-level的考试局中,剑桥国际是唯一一家在今年仍然组织考试的机构。

赵静表示,A-level是国际资质证书,我们要考虑到不同国家的需求,不能因为英国一个国家的政策变化,全球都跟着它变,在绝大多数国家都具备考试条件的情况下,为什么要像英国一样取消呢?

作为一个注重标准的测评机构,剑桥国际对错误的容忍度极低,而创新需要一定的“容错”,不允许犯错就很难创新。如何弥合二者矛盾,赵静提出了自身的观点。她认为,未来测评的趋势,过程性评估会越来越重要,也就是于学生而言,不再是最后一次大考决定最终结果,他们的平时成绩也很重要。

关注新技术带来的创新,剑桥国际在数字化测评上,也在不断开发与探索中。虽然一夕之间全部转为在线测评的可能性并不大,但剑桥国际提供了一些诊断性的测评工具,帮助学生熟悉在线测评的方式,为未来做好准备。

可见,作为一个为国际学生服务的机构,剑桥国际全力践行着其内部的一句口号:Confidently International

此次专访中,赵静分享了剑桥国际一路走来的经验里程,不仅仅全是精彩与精华的讲述,她也坦诚谈及了困难在哪里、挑战是什么、怎么去应对等话题。

纵观发展与变迁,二十芳华的剑桥国际呈现给你我的,是丰盈而生动的,是有点、有面的结合,亦是现在到未来的连接。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