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送:《声调四谱图说》对学诗人的技巧贡献
清溪路尽只桃花,
茅舍无多逐岸斜。
偶趁樵风忘路远,
眼随飞絮过邻家。
————董文涣《游龙子祠》
董文涣(1833—1877),字尧章,号研樵,平阳府洪洞县杜戍村(今临汾市洪洞县)人。清咸丰、同治年间进士**诗人、诗律学家。
董氏诗取法韩愈、孟郊、黄庭坚、陈师道、虞集。近体以中晚唐,字字不荀。他的京城菜市口兵马司后街住宅为前太傅阮元旧居,饶花木,家中每有诗会,而且此人武艺高强,常佩剑街行,辅教任官地方将佐。书法瘦健有柳氏风骨,行草亦动峭名隽。他的《声调四谱图说》十四卷系继赵执信《声调谱》三种而作。补赵书之未备,发前人所未发。对律诗、绝句、律绝、古诗等做出系统的总结,配以声调图谱,点画黑白分明,一目了然,易学易记。现今学术界评此书为“清人声律研究集大成的著作”。
自唐代近体诗格律定型后,宋、元、明、清的诗人实践中开始有意识地探索声调的运用,到清初即出现了王士禛、赵执信关于诗声调的理论研究。风气既开,乾隆、嘉庆二朝学者对诗声调问题的研究层出不穷,各有千秋。李锳的《诗法易简录》、吴绍澯的《声调谱说》等著作纷纷行世,诗歌声调论在鼎盛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深化与总结的问题. 直至同治年间,董文涣——一位在京城山西文人圈中颇具盛名的诗人与诗律学家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以总结性的姿态创作出了《声调四谱图说》,为诗歌声调论画上了句号,对中国诗歌声调论的流变作了一个具体而微的描述。
董文焕对诗律研究进行了探讨,总结出其中国诗学声律的四大特点和贡献。提出了至法无法的观念。至法无法在古典诗学的两个问题上有**典型的表现,一是声律上的诗歌声调论,一是结构上的起承转合之说。《声调四谱图说》承传充实,在清代诗学中形成了一个关于诗歌声调的理论谱系,其说日臻完密,日益系统化。运用此书写诗或者鉴赏诗歌有四种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自然高妙**是通神的**高境界。也**是董文涣的贡献,重新燃起了人们对中国诗法和技巧的热衷。
要掌握中国古典诗歌的声律和平仄等技巧,翻阅《声调四谱图说》即可很快登堂入室,熟悉中国诗学的壶奥,这是学术界公认的一条捷径。同光体**诗人陈三立(散原老人)是国学大师陈寅恪的父亲,他的案头**摆放着董文涣的《声调四谱图说》,常常翻阅。现代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写作《诗词格律》一书时,也以此书作为参考。
一句话,至法无法,
一个人,文武双全,
一部书,流芳千古。
新书推送:《声调四谱图说》十四卷,一函四册。据清同治刻本原大影印,板框尺寸悉准原书。成书尺寸17*29厘米。每套定价1180元,共印100套。宋锦为函,花绫为面,耿绢为角,手宣为页,列《风华珍丛》之十五。
"};